心灵家园
心灵窗口

    学业规划

    发布时间:2013-10-0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5.学业规划

    你要找的是事业的方向,而不是一份工作

        我有时候也在问自己:毕业后五年,我会在哪里?

    毕业后,有人工作,有人继续上学……希望看了这篇文章能让给人启迪,所以我希望它能帮到正在迷茫中的你,如果你看完之后又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激动,希望你能好好珍惜这篇文章,想想多年以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一定有不同的感觉……

        正如“打工皇帝”唐骏说:我觉得有两种人不要跟别人争利益和价值回报。第一种人就是刚刚进入企业的人,头5年千万不要说你能不能多给我一点儿工资,最重要的是能在企业里学到什么,对发展是不是有利……”

    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内功,毕业后这5年就是练内功的最佳时期,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在未来攀得更高。

        其实,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让人感到恐惧,很想逃避!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毕业后这5年里的迷茫,会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5年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毕业这5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不确定,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毕业这5年里,我们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决定。

    迷茫与困惑谁都会经历,恐惧与逃避谁都曾经有过,但不要把迷茫与困惑当作可以自我放弃、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在毕业这5年里,越早找到方向,越早走出困惑,就越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创造精彩。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才会四处碰壁;一个人找不到出路,才会迷茫、恐惧。

    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不要气馁,坚持下去,要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思路,就一定能少走弯路,找到出路!

        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专注去做一个行业;

        第二:在某一个公司坚持做好几年;

        所以,还是回到今天谈的主题:刚毕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事业方向,也就是说想做什么行业,想做什么职业,选准了再去有针对性地找工作找公司——事业平台!那么,如何选择事业方向?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兴趣是第一标准!只要你喜欢做的,只要你爱好的,只要你能在其中得到乐趣的,不管是否专业对口,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就去做!我说的你如果不信,那我把孔子的话搬出来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对口者,但是比如“好之者”、“乐之者”。

        如果你在工作上有些不如意,要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总有一天能冲破重重云层。现实情况远非他们所想的那样。于是,当优越感逐渐转为失落感甚至挫败感时,当由坚信自己是一块金子到怀疑自己是一粒沙子时,愤怒、迷茫、自卑就开始与日俱增。其实,应该仔细掂量一下自己,是否真是金子?是真金,手中要有绝活,才能上要有过人之处才行。一句话:真金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了,才有资格考虑伯乐的事情。

        任何人做工作的前提条件都是他的能力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能干是合格员工最基本的标准,肯干则是一种态度。一个职位有很多人都能胜任,都有干好这份工作的基本能力,然而,能否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就要看是否具有踏实肯干、苦于钻研的工作态度了。我想,刚刚毕业几年,一样胸怀大志,一样想成为一匹被人赏识、驰骋沙场的千里马吧?那么,就好好沉淀下来。低就一层不等于低人一等,今日的俯低是为了明天的高就。所谓生命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存在对别人有价值。能被人利用是一件好事,无人问津才是真正的悲哀!

    告诉自己:我并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只要在内心点亮一盏希望之灯,一定能驱散黑暗中的阴霾,迎来光明。

    转专业:在校大学生的类“围城”之惑

        近来做就业咨询,发现不少低年级学生也加入进来。除了希望对就业政策、用人需求等信息进行了解外,很多人都会将问题纠结在“专业是否好就业”上,一些自认为“入错行”的学生甚至开始准备转换专业。有人毫不讳言:“有上当的感觉,却不知道该去怪谁!”

    进来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却回不来,正是当下一些转专业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这种类“围城”心态,使得他们进退维谷。

    当下所学专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次咨询中,学生小赵这样概括他的烦恼:“专业太让人郁闷了。那些高数、理论力学学起来真吃力。我考一科挂一科,都快要了我的命了!这么学习有什么意思!”来做咨询的时候,他已经挂科22学分。按照《学生手册》的规定,他将不能获得学位证。
    他的情况在高校并不罕见。在新生心理测查中发现,造成新生对大学生活严重不适的原因中,对自身所学专业认可度较低是重要因素。在专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大多是听从父母安排或者依据分数线“跟着感觉走”。

    几年前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国内某知名大学教务处处长认为:目前大约有二到三成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愿望。那么,对于调查中比例不低的意欲转专业学生来说,是什么在驱动他们转专业呢?

    诱惑一:疗治专业“调剂后遗症”

    从相关咨询记录发现,有转专业意愿学生的自我表述大多为:高考发挥失常,迫不得已才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通过心理测查发现,05级某批本科新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是调剂的。该专业新生报到率不足80%,情况最严重的班级32人实际只报到了19人。开学仅半个月,选择退学复读的学生有3人,和辅导员沟通转换专业事宜的有10人左右。这些选择退学和申请转换专业学生的理由大都归结为对“调剂”专业的不感兴趣,而在他们看来,专业转换似乎是解决“调剂后遗症”——学习动力不强问题的有效途径。

    诱惑二:实现兴趣与理想

    除了“被调剂”,兴趣、理想也是很多学生转专业的理由之一他们后悔当初没有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进行准确定位,就像案例一中的小赵那样,“稀里糊涂”地学了当下这个专业。经过一段时期的比较,才发现自己情有独钟的专业,进而萌生了强烈的转换意愿。

    诱惑三:瞄准“就业”风向标,未雨绸缪

    企图转专业的学生当中,的确有人是经过比较和深思熟虑才做出决定的。但也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期待转换专业的学生都是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咨询中发现,不少学生其实是被舆论左右,渴望从冷门专业转向热门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咨询中甚至有学生问:“老师,您说什么专业好找工作,我就转哪儿!”

    诱惑四:“门槛”放低,为何不转

    就目前情况看,各高校对“转专业”都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了相应制度和措施。但随着办学理念的调整和“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落实,这道“门槛”实际上是在不断降低。很多院校对此作了专门解读:在同批次录取学科专业(如一批录取或者二批录取专业)之间,尤其是同科(如同是文科或者理科)之间,专业的转换更加容易;而在考核方面,成绩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条件。上海部分高校甚至不再对学生申请“转专业”设置成绩“门槛”,而是把考核权直接交给接收院系。

     转专业:转机还是危机

    尽管每个学生享有转专业的权利,但这一行为本身是否具有普适性的确有待商榷。在咨询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新专业的基本情况,对该专业近乎完美的设想大多源自“传说”。

    诚然,“转专业”背后蕴藏着极大的“转机”:“转专业”对学习缺乏动力、兴趣枯竭状态的转变无疑大有好处,会让学习“轻松”起来;对自身发展规划而言,专业的转变为自身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升学、就业或者出国深造方面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同时,转换专业会让希望学有专长的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现实层面,“转专业”的坏处也并不鲜见。事实上,转换专业绝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即便成功转换,对于不少人来说,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如有些人很快就会对新转入的专业失望,甚至可能中途放弃。更容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还在于:不少转到新专业的学生在融入新集体(班级、宿舍或者专业)方面出现难于适应的情况。

    选择背后:准备和心态很重要

    转专业是一次机会,但在一些学生那里却成了“误会”。伴随机会的是责任、义务,是现实层面的精心准备和正视自我、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申请专业转换需“三思”

    一思彼:全面、客观地对新专业进行考察。不要仅仅停留在“想当然”、道听途说或者浏览招生简章的层面,要有选择地去听一听相关的主要课程,与该专业在读学生(最好涉及各个年级)就学习方式、能力素质要求、发展规划等作全面深入的交流;与该专业教师沟通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很有必要;尽量找到与该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文献,了解最新发展现状。

    二思己:考察和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情况是否与心仪的专业相匹配,从父母、亲友、同学、老师那里得到关于自身特长的情况反馈,不要关起耳朵问自己;同时要客观、理性地对待当下所学专业,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可能“没理由”,不但要看到当下专业对你的“不利”,也要看到离开这个专业你可能失去的东西。

    三思规则:转换专业要涉及彼此的学院、教务处,有时甚至还会涉及宿舍管理机构等等,不要认为自己递交了申请表几天之内事情就全部OK,详细阅读校方关于该问题的规定和说明,必要的话去咨询教务处和辅导员,明白流程、审核(可能包括面试、笔试等环节)细则。

    心态很重要

    除了详参彼己,心态很重要,结合以往学生转专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特提示如下:

    1.无关专业:学习不是“轻松”事儿

    无论在哪一个专业,学习都不是轻松的事情,转换专业不代表可以彻底松心,新的专业学习甚至需要加倍的时间、精力付出,在转换专业之前就应该了解该专业的学习情况,甚至拟定大致的学业计划,做好心理准备。

    2.融入:不只是姓名的加入

    不要认为你的名字已经列在这个专业的学生名册里面转专业就完成了。新专业里除了新的知识和老师,同学、教学环境及方式,甚至宿舍都可能是全新的。除了学业,可能面对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从新调试。别人对你的了解、认可都需要一个过程。除了一起学习,也要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给自己争取展示、交流、融入的机会。

    3.坦然面对“调试期”

    新专业的同学似乎不那么友好,老师似乎也并不欣赏你,学习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带劲”,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独来独往或者和原专业的好友泡在一起,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心血来潮受了冲动的惩罚?这种在新专业里产生的心理不适并不奇怪,无论对于专业还是自己,彼此都是全新的、需要磨合的过程


    大学生活,我要这样度过

    一.要学会“学”

    学习有3种境界,苦学,好学和会学。苦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厌学情绪。因此会学得会苦;好学,这时候,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会去主动去学,什么都想学;最后是会学,这时候,不会去滥学,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学,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我们在大学就是要学会“会学”。

    二.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自觉,主动,独立地学习

    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

    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这要我们做好这三点,那么学习必定事半功倍。我不但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更能够结识了一些知心的挚友,收获了纯洁真挚的友情。我在与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与优势,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在与同学间的交往通常都是不带有功利性的,更多的是像兄弟姐妹那样,大家相聚在同一班级,互相关心、患难与共,将心比心。

    在班级里,我结识了性格各异的同学,虽然别人有些观点、态度我不怎么认同,但并不妨碍我的交往,求同存异,我会尽量地取彼之长,补己之不足。三年来,我与同学和睦共处,结交了很多朋友,有的更成为挚友,无所不谈。那种纯洁真挚的友谊是我在大学里收获的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自我调节
    下一篇:心理常识